设为首页
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文明网肇庆站首页>>爱国主义教育

东江纵队在肇抗战老兵专访 敌后尖刀守护南粤家园

来源:肇庆文明网 时间:2015-09-06 浏览:22 次

  东江纵队简介

  1938年10月,日军在惠州大亚湾登陆。危难之际,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,根据中共中央指示,派遣党员在东莞、宝安、惠阳、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。12月2日,部队正式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。

  东江纵队享有赞誉。在抗战期间,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积极开辟华南敌后战场,期间经历大小战斗1400余次,曾经勇破日军大规模合围,扼守日军交通咽喉,并在东江两岸开展深入的游击战,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,队伍规模由200余人逐渐发展到1.1万余人,成为敌后战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。1945年,在“七大”军事报告《论解放区战场》中,朱德同志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、八路军、新四军并称为“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”。

  而在肇庆健在的抗战老兵中,东江纵队的人数最多。近日,记者走访了4位老战士,倾听他们当年的抗战经历,谨以此向所有为国家民族舍身忘己的英雄致敬!

抗战老兵卢寿康。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摄

  卢寿康:筹集抗战资金挫敌将显神勇

  早在读高小期间,卢寿康所在学校有一些老师是地下党员。“他们在上课期间向我们传递救亡图存的思想。”1943年12月,卢寿康在家乡东莞东坑镇加入“卢仲夫”中队,正式成为东江纵队的一员。

  “东坑附近有河流可通向石龙、佛山、广州、香港等地,河流上来往客商比较多。”卢寿康说,除接受华侨捐赠外,向客商收税成为东江纵队筹集抗战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。

  为此,部队设立神山税站。“我因为会写字,当起了写票员。”卢寿康说。来往的客商按照货物价格的3%交税,一次纳税后可凭纸条,在全区通行,东江纵队也在沿途提供保护。“得知缴纳的税是用来抗日的,客商都很乐意。”

  后来,卢寿康被调到寮步税站任分站长。一天,卢寿康在收税时遭到便衣伪军的袭击,右大腿被子弹穿过。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,卢寿康跳进河里,游到对岸。“恰逢一条木船经过,我游到船底隐藏才得以活命。”

  炸炮楼 杀少将

  1944年2月,卢寿康第一次参加战斗,随部队前去炸毁一幢位于东莞常平镇的炮楼。“炸药量不够大,没能成功。”半年后,雪耻的机会来了。横沥镇一个日军据守的炮楼被成功爆破,卢寿康记忆犹新,“杀敌2人,俘虏12人,缴获1挺机枪、10支步枪。”

  卢寿康告诉记者:“日军根本不把游击队放在眼里,大摇大摆地走过游击队的根据地。”

  1944年6月,卢寿康等100多东江纵队战士埋伏在位于竹山村的甘蔗林里,伏击一队从东莞前往樟木头的日军,最后歼灭了20多个敌人,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

  1944年的一天,一架从广州飞往樟木头的日军飞机失事,在东莞桥头镇潼湖边紧急迫降,8名日本兵企图在石马河乘船前往樟木头驻地。经群众报信后,卢寿康等10名战士拦住日军逃逸的木船。“日军当时处于劣势,但拒绝投降。”最终,卢寿康将他们全部歼灭,发现其中一位竟是日本陆军少将安田利喜雄。

抗战老兵石明。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摄

  石明:夜袭日伪腿负伤无私奉献报国情

  肇庆市离休干部小区的一套房子里,86岁的石明坐在椅子上,头发白里泛黑。餐厅墙壁上,悬挂着他和当年幸存战友的合照。照片的军装上,挂满了曾经荣获的勋章。

  离休以后,石明就和妻子一直居住在这套房子里。在家里,他向记者再次谈起70年前的抗日故事。

  全村30多户人就有19人参加部队

  故事发生在1945年2月,受到家里人影响,年仅15岁的石明参加了东江纵队,参与到粤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斗中来。

  石明1929年出生在广东省英德市的一个具有红色传统的家庭里,他叔叔1938年就参加革命,二哥、三哥也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。受到3位亲属的影响,他也在1945年2月加入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干部训练班学习,当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在5月成为连队的政治战士。政治战士平时主要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,打仗时候就是一名普通战士。

  粤北地区与湘、赣两省交界,山水相连带来的不仅是人员的流动,还有革命传统。“全村30多户人家,就有19人加入到部队中来,10多人参加基干民兵,先后共牺牲了9人。”石明向记者说。如今,当年同村的一起参加革命的人中,包括他在内还只剩下3人。

  夜袭日伪军右小腿中弹负伤

  1945年3月,石明担任飞虎大队政治服务员。同年7月,接到上级偷袭一支日伪军的命令,他第一次参与到同日军的战斗。

  回忆起这一次战斗,石明依然记忆犹新。“当时正值夏天,我们连夜强行军70公里,于第二天四点到达预定区域。”石明所在部队的目标,就是要给正在翁源县新江庙堂里面驻扎的100多日伪军来次突然袭击,一举歼灭。和石明一起参加战斗的有两个中队,也是100多人。

  部队在没惊动里面敌人情况下,先把守望的两个哨兵俘虏,然后破门冲进敌方营地,打了日伪军一个措手不及。战斗在半小时之内就结束了,敌人除了被打死10多名外,其余悉数被俘。不幸的是,石明右小腿中弹受伤。

  日军来袭带伤转移

  故事同样发生在1945年7月,石明所在部队驻扎在英德沙口石坑洞粤汉铁路沿线东侧,日军和日伪军几百人突然联合来袭。

  趁着夜色,石明和他的战友且战且退,掩护大部队撤离。半小时激战后,石明带伤撤出了敌人的包围圈。这一晚上,石明所在部队就牺牲了十几位战士。

  “我们连队160多人,党员就占了四分之一多,每个班就有三至四名党员。在战场上,要求党员做到冲锋在前,退却在后;平时的公差勤务,也要求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。”石明说。

  正是凭借对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坚守,石明始终战斗在第一线。战争年代的三次负伤,被评为三级甲等残废,就是他践行入党承诺的最好证明。

抗战老兵陈钊。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

  陈钊:伏击日军截获情报

  今年84岁的陈钊笑容慈祥,精神很好。说起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,陈钊仍有些激动。1945年初,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东江纵队,抗战期间主要在惠阳、东莞、宝安三地交界处一带战斗。流浪儿找到了“家”

  儿童时候的陈钊在香港读书,战争时他的父亲失去了航运公司的工作,他也无奈辍学了。第二年秋天,出去寻找工作已经三日的父亲最终没有回来,工友带回消息,说是亲眼见到他父亲被日本人抓走了,从此,年仅11岁的陈钊成了孤儿。

  陈钊不得不回到老家东莞投靠唯一的亲人——堂叔,然而,战乱年代,民生凋敝,堂叔已无力再多抚养一个孩子,刚刚找到“家”的陈钊不得不开始了流浪的生活。“经常没东西吃,”陈钊说,“十二三岁了瘦得跟竹竿似的。”

  1945年伊始,在东莞桥头圩流浪的陈钊听说当地有游击队,是打日本鬼子的,于是决定从军。他不停地打听游击队的位置消息,但往往刚到达目的地,游击队就已经离开了。终于有一天,在村南的路上“守”到了游击队。

  “大队长看我瘦瘦小小的,不愿意收我,”陈钊回忆起入伍那天的情景,不禁露出了微笑,“见我不愿意走,就问我为什么参军。”陈钊鼓足了气,说道:“一,我要报仇,小鬼子害得我家破人亡;二,我要吃饭,不想饿死。”

  用陈钊的话说,他不是入了伍,而是找到了“家”。“我没有家,共产党和共产党的军队就是我的家。”陈钊深情地说道。

  桥头圩伏击日军

  在加入东江纵队后不久,陈钊就迎来了一次大战。1945年2月的一天,陈钊所在的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三大队接到村民报信,在潼湖西边的三陂头村停了架日军飞机,从飞机里走下8个鬼子,抢了老百姓的船往桥头圩方向驶来。

  当时部队的驻地可谓是四面受敌,“北边8里地的东岸是伪军的据点,西边20里地不到的西排也有伪军驻守,南面30里地的常平、樟木头分别驻守着两个大队的日军,东面的惠阳还有顽军。”

  为了给日军一个突袭,战士们在大队长的部署下立刻埋伏在河岸,而陈钊作为传令员早早地就站上了岗楼,密切关注河面情况,准备出其不意打一场伏击战。

  “部队部署好之后没过多久,那艘船就出现了,进入了伏击地后,我们突然发动了进攻,”提起这次战斗,陈钊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细节,“大队长担心火力伤及百姓,让我们趴在树上的战士对着天空放枪,吸引日军注意力,另外派了三个人的突击队带着手榴弹向鬼子的船游去。不到一个小时,这8个日本兵成功被消灭,而我们突击队队长黄球,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。”

  令陈钊他们没想到的是,一次看似平常的伏击战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部队从缴获的文件资料上发现,这架飞机载着的不是小兵小卒,而有个是日本侵略菲律宾的一个师团的参谋长,而这批文件正是作战的重要资料。这批情报上报总队之后,提供给了在华美军总部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。

  艰难岁月里苦中作乐

  游击队作战很讲究时机,基本上晚上行军,白天打仗。即使是年轻的身体,也承受不了长时间的缺乏睡眠,更何况是在行军打仗、饥饱不定的情况下。“夜间赶路的时候都是边走边睡,有时候行军途中前面的人突然停下来,后面的人不知道,就会把前面的人冲倒。”陈钊笑笑说,“夜行军多了,就总结出走夜路的三条经验了:黑泥、白石、光水潭。”

  虽然成为东江纵队的一名士兵,但是陈钊却一直没有穿上正式的军装。“那时候条件艰苦,我们游击队很少有军装。有时候部队有一点钱了,就给我们做点衣服,没有的时候,我们就穿打满补丁的衣服,有时候两个裤脚都不一样长。”说起那时的模样,陈老突然笑了。

百岁抗战老兵吕平。图片由家属提供

  百岁老兵吕平:联手战友炸日军碉堡

  我市健在的东江纵队队员中,101岁的吕平是其中最年长者。他是四会大沙镇富溪村委会下步村人,1914年生,是我市仅有的两位在乡抗战老兵中年纪最大的,目前随儿子居住在四会。遗憾的是,记者进行采访时,老人家虽然意识清醒,但记忆已经衰退,难以完整陈述,只能从其儿孙口中探知吕老的些微过往经历。

  1942年5月,28岁的吕平加入了东江纵队抗日游击队,主要在东莞、博罗一带战斗。三年抗日游击战,吕平英勇无畏,曾多次立下战功,也多次负伤。据吕平过去口述回忆,在一次作战中,他主动请缨和另外两名战士去炸日军碉堡。他们一人掩护,其余两个人将点燃的炸弹从碉堡枪眼推入,碉堡中30多个日军,炸死了一批,其余全被游击队俘虏,吕平也因此立了大功。抗战胜利后,吕平所在的部队奉命北撤到山东,后改编为两广纵队。吕平随军先后参加黑山战役、济南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、辽沈战役、抗美援朝,曾担任副营长职务。

  结束语:当我们翻阅一页一页的历史,每一页都充满着血泪,来自被践踏的同胞,被烧焦的国土,也来自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燃烧的热血,为捐躯英雄所留下的热泪。这一切汇成了我们的70年的抗战历史,纪念不止一日,记忆不止于此。(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实习生 金婧 梁瀛之)

   责任编辑:彭 燕
0